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重量≈250亿部iPhone,AI也需“排泄”废弃物 正文
时间:2025-08-11 13:06:17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知识
AI“衰老”后,会产生大量的电子垃圾。汪韬使用AI工具生成/图)既会画图写作,也能聊天解惑,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AI,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
AI“衰老”后,排泄会产生大量的重量电子垃圾。(汪韬使用AI工具生成/图)
既会画图写作,≈亿I也也能聊天解惑,需废以ChatGPT为代表的弃物生成式人工智能(GAI,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席卷全球,排泄正在迭代为虚拟世界的重量万事通。
不过,≈亿I也很少有人意识到,需废这位“通人性”的弃物工作助手、情感顾问,排泄也和人类一样,重量需要喝水、≈亿I也充电,需废定期“排泄”电子废弃物。弃物
《自然·计算科学》2024年11月刊发的封面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显示,2020-2030年10年间,生成式AI带来的电子垃圾(e-waste)可能激增近1000倍,如不采取措施,将在2023-2030年累计达到最高500万吨,重量约等于250亿部iPhone 16 Pro。
伴随AI的电子垃圾不是充斥互联网的垃圾信息,而是和报废的旧手机、旧电脑一样,由金属、塑料、复合材料等构成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不当将造成严重环境危害。
联合国《2024年全球电子垃圾监测》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产生的电子垃圾达到创纪录的6200万吨,其中只有不到1/4的材料被妥善收集和回收利用,而这一数据尚未将AI产生的电子垃圾纳入其中。
监测和评估电子垃圾,难在量化。此前,学界不乏对生成式AI碳足迹、水足迹的估算——ChatGPT运行一年产生约8.4吨二氧化碳;进行50次ChatGPT对话,消耗约500毫升水,但鲜有研究测量AI的“电子垃圾足迹”。
该研究领衔作者、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汪鹏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看似虚拟的AI不是凭空出现,它也需要现实世界物质资源的支撑。AI背靠超算中心、数据中心等数字基建设施,必然会产生大量电子垃圾。
尽管生成式AI尚未全面普及,但汪鹏希望通过这项前瞻性研究呼吁各方尽早行动,“塑料污染教训在前,早期发展阶段缺乏预测分析及预防管理,等大众感知到污染严重性,已经无法控制。”
生产者责任延伸(EPR)是减少电子垃圾的政策之一,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大型AI运营商被认为应承担更多责任。微软、苹果公司各自承诺到2030年达成零废弃物目标,谷歌的承诺虽未给出期限,但披露了2023年有29%的数据中心实现这一目标。而国内互联网企业的零废弃物承诺多集中在物流运输和包装塑料层面,对AI、数据中心产生的电子垃圾关注较少。
围绕AI电子垃圾的防治严峻性、电子垃圾的影响因素和循环利用策略,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汪鹏。
南方周末:说起AI电子垃圾,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互联网信息污染,而非实体的废弃物。
汪鹏:
中国能建浙江火电承建的甘肃金塔中光光热项目光热机组实现满负荷运行2025-08-11 13:04
食品快速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探讨2025-08-11 12:39
央视聚焦佛山高明:三洲黑鹅串起强村富民产业链2025-08-11 12:22
Fed再升息兩次? 鮑爾:很好的預測|天下雜誌2025-08-11 11:34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第14期省级食品安全抽检信息2025-08-11 11:23
感动凉山|曲比娘娘:母爱永恒 我是女儿们的“避风港”2025-08-11 11:23
2024年西昌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召开2025-08-11 11:21
房市轉冷是假的?央行為何再祭出第五波打房政策?|天下雜誌2025-08-11 11:06
添加迷迭香提取物及植酸的鱼鳞明胶可食膜对鲫鱼保鲜效果的影响(一)2025-08-11 10:50
全力护航高考 助力学子圆梦2025-08-11 10:41
泉州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推荐学习点出炉 9个社区(小区)上榜2025-08-11 12:58
半導體大廠績優股,可以長期持有嗎?權威分析師:掌握週期賺更多|天下雜誌2025-08-11 12:31
小岛秀夫担忧《死亡搁浅2》太受欢迎 坦言伟大作品往往初遇冷2025-08-11 12:18
班尼路Baleno童装 美好的岁月 用幸福填满2025-08-11 11:42
汉阴县审计局:强化保密意识 筑牢保密防线2025-08-11 11:35
玻璃市场早报,市场研究2025-08-11 11:28
白洋淀千里堤:芦苇人家的今昔2025-08-11 11:12
台積電ADR重挫5% 法說4大重點一次看|天下雜誌2025-08-11 11:01
石英玻璃为什么会有析晶 石英玻璃硬度和强度高吗,行业资讯2025-08-11 10:33
单身一族七夕怎么过?厦门“一人食”餐厅成新选择2025-08-11 10:33